中國古典詩歌的文體常識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按形式分為:
(1) 古體詩
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如:
《陌上桑》、《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迢迢牽牛星》、曹丕《燕歌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王昌齡《出塞》、李白《蜀道難》、白居易《琵琶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維《渭川田家》。
(2)近體詩
包括律詩和絕句。
①絕句:五言或七言,全詩四句;無須對仗。押韻:五絕首句一般不入韻,七絕首句入韻較多;平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五絕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柳宗元《江雪》等。七絕如王昌齡《從軍行》、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牧《泊秦淮》等。
②律詩:五言或七言,全詩八句;押韻、對仗(對偶):三、四句對仗,五、六句對仗。平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五律如孟浩然《過故人莊》、杜甫《春望》、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等。七律如杜甫《登高》、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李商隱《錦瑟》等。
律詩第一、二句叫首聯,第三、四句叫頷聯,第五、六句叫頸聯,第七、八句叫尾聯。
(3)詞
①詞的名稱: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還被稱作詩余、歌曲、長短句。如《東坡樂府》、《白石道人歌曲》、《稼軒長短句》。詞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其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
②詞的分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③詞的分類:
按字數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字到90字),長調(91字以上)。
按段落分:單調、雙調、三疊、四疊。
④詞的牌與題:詞牌與詞的形式有關,規定詞的調、字數、平仄等;詞題與內容有關。
(4)曲
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關鍵詞:文體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