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文忠公神道碑
公諱修,字永叔,幼敏悟過人。比成人,為一時偶儷之文,已絕出倫輩。兩試國子監,一試禮部,皆第一,遂中甲科。時范文正公知開封府,每進見輒論時政得失,宰相惡之,斥守饒州。公見諫官高若訥,若訥詆誚范公,以為當黜,公為書責之,坐貶峽州夷陵令。
嘉祐二年,權知貢舉。是時進士為文以詭異相高文體大壞公患之所取率以詞義近古為貴凡以險怪知名者黜去殆盡榜出怨謗紛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變而復古三年,加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事,所代包肅公以威嚴御下,名震都邑。公簡易循理,不求赫赫之譽,有以包公之政勵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長,事無不舉;強其所短,勢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長耳。”聞者稱善。
神宗即位,遷尚書左丞。士大夫有所干請,輒面喻可否。雖臺諫論事,亦必以是非詰之,以此得怨,而公不恤也。朝廷議加濮王典禮,詔下禮官與從官定議,眾欲改封大國,稱伯父。議未下,臺官意公主此議,遂專以詆公。御史蔣之奇并以飛語污公。公杜門求辨其事。神宗察其誣,連詔詰問,詞窮,逐去。
熙寧初,遷兵部尚書,知青州兼充京東東路安撫使。時諸縣散青苗錢,公乞令民止納本錢,以示不為利,罷提舉管局官,聽民以愿請,不報。四年,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
公昔守潁上,樂其風土,因卜居焉。居潁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贈太子太師,謚文忠。天下學士聞之,皆出涕相吊。自漢以來,文弊極矣,雖唐貞觀開元之盛,而文氣衰弱,卒不能振,惟韓退之一變復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復無愧于古。嗚呼!自孔子至今,千數百年,文章廢而復興,惟得二人焉,夫豈偶然也哉!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是時/進士為文以詭異/相高文體/大壞/公患之/所取率以詞義/近古為貴/凡以險怪知名者黜去殆盡/榜出/怨謗紛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變而復古/
B.是時/進士為文以詭異相高/文體大壞/公患之/所取率以詞義/近古為貴/凡以險怪知名者黜去殆盡/榜出怨謗/紛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變而復古/
C.是時/進士為文以詭異/相高文體/大壞/公患之/所取率以詞義近古為貴/凡以險怪知名者黜去殆盡/榜出怨謗/紛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變而復古/
D.是時/進士為文以詭異相高/文體大壞/公患之/所取率以詞義近古為貴/凡以險怪知名者黜去殆盡/榜出/怨謗紛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變而復古/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神道碑,立于墓道前記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碑,也指刻于墓碑上的碑文。
B.偶儷之文,也即駢體文,為中國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構成篇章的文體。
C.“士大夫有所干請”與“哭聲直上干云霄”中的兩個“干”的含義不同。
D.“聽民以愿請,不報”中的“報”與“報任安書”中的“報”含義不同。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歐陽修自幼聰敏過人,文才出眾,多次參加朝廷考試均獲第一。范仲淹評論時政得失被貶斥,歐陽修因直接進言為其申辯而遭貶謫。
B.包公威嚴治下,聲名顯赫。歐陽修在接替他執掌開封府后,為政寬簡平易,遵循事理,也不追求顯赫的聲譽,展現了不同的行事風格。
C.朝廷商議追封濮王的典制規格,臺官和御史蔣之奇借機一起詆毀歐陽修。神宗對此有所覺察,連續詔見詰問他們,最終將二人逐出朝廷。
D.歐陽修在擔任青州知州兼京東東路安撫使期間,體察民生民情,他請求只收取老百姓青苗錢的本錢,以此來表明官府并不是為了謀利。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用其所長,事無不舉;強其所短,勢必不逮。
②雖臺諫論事,亦必以是非詰之,以此得怨,而公不恤也。
10.文末蘇轍認為,“千數百年,文章廢而復興,惟得二人焉”。其中“二人”指韓愈和歐陽修。請簡要概括二人是怎樣使文章“廢而復興”的。
答
6.D句意:當時進士們寫文章以詭譎奇異相互推崇,文風非常不好。歐陽公很擔心這件事,所取的文章大都因為言詞內容接近古代文風而被看重,凡是那些憑借險怪而聞名的人幾乎都被貶黜光了。榜文一出,人們怨恨公開抨擊,議論紛紛,過了很久才服從。然而文章從此變化而開始恢復古代文風。
“文體大壞”主謂結構完整,不應斷開,排除AC;
“所取率以詞義近古為貴”,“以……為”是固定句式,不應斷開,排除B。
故答案為:D。
7.D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常見文化常識及實詞的能力。
AB.正確。
C.正確。請求/沖上。句意:士大夫有所請求/凄慘的哭聲直沖九天云霄。
D.“‘報’含義不同”錯誤。兩個“報”均為“回復”。句意:聽從民愿來請求,皇上沒有回復/回復任安的信。
故答案為:D。
8.A.“歐陽修因直接進言為其申辯而遭貶謫”有誤。原文為“公見諫官高若訥,若訥詆誚范公,以為當黜,公為書責之,坐貶峽州夷陵令”,應是歐陽修想請諫官高若訥替范仲淹進言申辯,高若訥卻詆毀范仲淹,認為當被貶黜,歐陽修寫信斥責高若訥而遭貶謫。
故答案為:A。
9.①運用他的長處,事情沒有不成功的;強行運用他的短處,勢必無法達到目的。②即使是臺諫官議論國事,他也一定用是和非來責問他們,因此招致怨恨,可是歐陽公并不顧及。
10.韓愈大力倡導文章復古,致力于革除文弊;歐陽修掌管貢舉時,多選取接近古代文風的文章,并將憑借文風險怪出名的考生從榜單除名,以糾正當時詭異文風;歐陽修身體力行,所寫的古文風行天下,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意思對即可)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歸納要點的能力。
韓愈:“自漢以來,文弊極矣,雖唐貞觀開元之盛,而文氣衰弱,卒不能振,惟韓退之一變復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復無愧于古”主要大力倡導文章復古,致力于革除文弊;
歐陽修:“權知貢舉”時“所取率以詞義近古為貴,凡以險怪知名者黜去殆盡。榜出,怨謗紛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變而復古”多選取接近古代文風的文章,并將憑借文風險怪出名的考生從榜單除名,以糾正當時詭異文風;“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復無愧于古”歐陽修身體力行,所寫的古文風行天下,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參考譯文】
歐陽公名修,字永叔,幼年時即聰穎過人。等到成年,他寫作當時的駢體文,已經超過了同輩。兩次到國子監應試,一次到禮部應試,都是第一,于是考中進士甲科。當時范仲淹管理開封府,每次覲見總是評論當時政事的得失,宰相厭惡他,貶斥他,讓他去治理饒州,歐陽公去見諫官高若訥,若訥詆毀譏諷范公,認為應當貶黜。歐陽公寫信斥責他,因此被貶為峽州夷陵令。
嘉祐二年,歐陽公暫時管理貢舉。當時進士們寫文章以詭譎奇異相互推崇,文風非常不好。歐陽公很擔心這件事,所取的文章大都因為言詞內容接近古代文風而被看重,凡是那些憑借險怪而聞名的人幾乎都被貶黜光了。榜文一出,人們怨恨公開抨擊,議論紛紛,過了很久才服從。然而文章從此變化而開始恢復古代文風。三年,歐陽公加封為龍圖閣學士,暫時管理開封府事,歐陽公所代替的包肅公,原本憑借威嚴管理,當時名氣震動都邑。而歐陽公采用簡便容易的方法遵循治理之道,不追求顯赫的名聲,有人用包公的政績勉勵歐陽公,歐陽公說:“凡是人材,品性不一樣。運用他的長處,事情沒有不成功的;強行運用他的短處,勢必無法達到。我也是運用我的長處罷了。”聽到的人都稱贊這話很好。
神宗即位,升任歐陽公為尚書左丞。士大夫有所請求,他總是當面說明可不可以。即使是臺諫官議論國事,他也一定用是和非來詰問他們,因此招致怨恨,可是歐陽公并不顧及。朝廷商議追封濮王的典制禮儀規格,皇上下詔讓禮官與從官商定,眾人想要改封大國,稱伯父。事情沒有定下來,臺官猜測歐陽公主張此議,于是專門用這件事詆毀歐陽公。御史蔣之奇一起用流言污蔑歐陽公。歐陽公閉門請求辨明這件事。神宗覺察他們在誣陷,連續詔見詰問他們,他們理屈詞窮,于是被放逐離開朝廷。
熙寧初年,歐陽公擔任兵部尚書,做青州知州兼任京東東路安撫使。當時各縣散發青苗錢,歐陽公請求讓老百姓只繳納本錢,來明示官府不是為了謀利,罷免提舉管局官,聽從民愿來請求,皇上沒有回復。熙寧四年,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的身份退休。
歐陽公從前任潁上太守,喜歡那里的風土人情,于是選擇居住在那里。他在潁上居住一年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六歲,被追贈太子太師,謚號“文忠”。天下的學士聽說這件事,都流著眼淚來憑吊。從漢代以來,文章寫作的弊病達到極點。雖有唐代貞觀、開元的盛世,但文氣(仍然)衰弱,始終不能振起。只有韓愈變革文風,使之復古,等到歐陽公的文章流行天下,才又無愧古人。唉!從孔子至今,千百年間,文章廢而又興,只出了韓愈、歐陽修二人啊,這難道是偶然嗎?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