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魯國人,思想家、儒客先賢。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孔門十三賢”之一。
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游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齊國和楚國。
魯悼公九年,去世,后世追封齊侯、臨淄公、齊國公。嘉靖九年,稱為“先賢”,從祀孔廟。
宰予思想活躍,好學深思,善于提問,是孔門弟子中少有的曾正面對孔子學說提出異議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喪”的制度不可取,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因此認為可改為“一年之喪”,被孔子批評為“不仁” (見《論語·陽貨》)。他還向孔子提問了一個兩難的問題,他假設這么一種情況:如果告訴一個仁者,另一個仁者掉進井里了,他應該跳下去救還是不應該跳下去救?因為如跳下去則也是死,如不跳下去就是見死不救。孔子的直接答復是指出宰予這是在愚弄人,提的問題不好,說:“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 (《論語·雍也》)宰予晝寢,在課堂上打瞌睡,被孔子形容為“朽木”和“糞土之墻”。孔子認為宰予言行不一,說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從宰予那里改變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論語·公冶長》)
宰予,魯國人,字子我。《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記載其年齡。口齒伶俐,擅長辭辯。拜在孔子門下以后,問道:“一個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時間不是太長了嗎?君子三年不習禮,禮義必定會毀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敗壞。一年間,陳舊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鉆木取火的木材換遍了,守喪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說:“只守喪一年,你內心安不安呢?”宰予回答說:“心安。”孔子說:“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這樣做吧。君子守孝期間,即使吃美味的食品,也感覺不到甜美,聽到動聽的音樂也感覺不到高興,所以君子才不這樣做呀。”宰予退了出去,孔子說:“宰予不是個仁人君子啊!孩子生下來三年,才能脫離母親的懷抱。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禮儀啊。”
宰予白天睡大覺。孔子說:“腐朽了的木頭是不能雕刻器物的,腐穢的墻壁是不能夠粉刷的。”
另一版本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污也”,就是朽木和糞土之墻有其本質的現狀局限了,就不要去勉強去按照優質木頭和光潔的墻面去要求了。孔子對學生學問的教育及弟子行為的規范,會根據每個學生的天賦和性格不同因材施教,每個弟子對事物的認知和事物對其行為的影響分別根據自身進行升華。宰予是十哲之一,在言語、文學、德性、政治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不是大家分析所認為的壞學生;但宰予身體體質不好,精氣神也不足,出現白天睡覺的情況讓老師看見了。正因為孔子理解其中緣由,才由此發出感慨。
宰予詢問五帝的德行,孔子回答說:“你不是問這種問題的人。”
據《韓非子·難言》篇所述,宰予在齊國為田常所殺害:“宰予不免于田常”。韓非將宰予列為賢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