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使樂毅為上將軍。樂毅于是并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諸侯兵罷歸,而燕軍樂毅獨追,至于臨淄。齊湣王之敗濟西,亡走,保于莒。樂毅攻入臨淄,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燕昭王大說,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樂毅于昌國,號為昌國君。于是燕昭王收齊鹵獲以歸,而使樂毅復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樂毅下齊七十余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未服。會燕昭王死,子立為燕惠王。惠王自為太子時嘗不快于樂毅,及即位,齊之田單聞之,乃縱反間于燕,曰:“齊城不下者兩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欲連兵且留齊,南面而王齊。齊之所患,唯恐他將之來。”于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得齊反間,乃使騎劫代將,而召樂毅。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誅,遂西降趙。齊田單后與騎劫戰果設詐誑燕軍遂破騎劫于即墨下而轉戰逐燕北至河上盡復得齊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臨淄。燕惠王后悔使騎劫代樂毅,以故破軍亡將失齊;又怨樂毅之降趙,恐趙用樂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曰:臣聞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伍子胥說聽于闔閭,而吳王遠跡至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于君子矣。故敢獻書以聞,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復以樂毅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復通燕,燕、趙以為客卿。樂毅卒于趙。
(節選自《史記·樂毅列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齊田單后與騎劫戰/果設詐誑燕軍/遂破騎劫于即墨下/而轉戰逐燕/北至河上/盡復得齊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臨淄/
B.齊田單后與騎劫戰/果設詐誑燕軍/遂破/騎劫于即墨下/而轉戰逐燕/北至河上/盡復得齊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臨淄/
C.齊田單后與騎劫戰/果設詐誑燕軍/遂破騎劫于即墨下/而轉戰逐燕/北至河上/盡復得齊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臨淄/
D.齊田單后與騎劫戰/果設詐誑燕軍/遂破/騎劫于即墨下/而轉戰逐燕/北至河上/盡復得齊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臨淄/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郡縣,起源于春秋時期,后來作為地方管理兩級行政單位,皆屬中央管轄。
B.燕惠王的“惠”指仁慈愛民有惠于百姓,與齊湣王的“湣”同屬“美謚”。
C.不佞,本意指無口才,不會巧言善說,也指沒有才能,用來謙稱自己。
D.客卿,官名,春秋戰國時授予在本國做高級官員的非本國人,是一種尊稱。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樂毅聯合趙、楚、韓、魏、燕等國的軍隊討伐齊國,齊國戰敗,但最后只有樂毅獨自率兵追擊齊兵。
B.燕惠王后悔用騎劫取代了樂毅,又埋怨樂毅投降趙國,使得趙國乘著燕國疲困之際任用樂毅攻打燕國。
C.燕惠王派人指責樂毅,說他只為自己考慮是可以的,但是沒有考慮報答燕昭王對他的知遇之恩。
D.樂毅舉伍子胥與吳王闔閭、夫差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兩代國君認知不同,對待臣下的態度也不同。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然所以不早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欲連兵且留齊,南面而王齊。(4分)
(2)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4分)
14.燕惠王“召樂毅”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說明。(3分)
答
10.C 解析
11.B 解析:“惠”為美謚,“湣”古同“閔”,意為“昏亂”,為惡謚。
12.B 解析:趙國攻打燕國是燕惠王擔心發生的事情。
13.⑴(4 分)之所以不及早攻下(1 分)兩個城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1 分)(大意 1 分),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準備在齊國稱王。(大意 1 分)。(“拔”、 “隙”各 1 分,大意 2 分)
⑵(4 分)我聽說古代的君子,絕交時不說別人的壞話(大意 1 分);忠良的臣子離開原來的國家,不洗雪自己的罪過和冤屈。(不在意自己的名聲,大意 1 分)。(“交絕”、“去”各 1 分,大意兩分。)
14.①燕惠王原本對樂毅有懷疑(不喜歡、“不快”);
②樂毅攻齊國只兩個城市,久攻不下;
③齊國行反間計。(答到 3 點可得 3 分)
參考譯文
燕昭王派樂毅擔任上將軍。樂毅于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在濟水西邊大敗齊國軍隊。這時各路諸侯的軍隊都停止了攻擊,撤回本國,而燕國軍隊在樂毅的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在濟水西邊被打敗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據城固守。樂毅集中力量攻擊臨淄,拿下臨淄后,把齊國的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奪取過來并把它們運到燕國去。燕昭王大喜,親自趕到濟水岸上慰勞軍隊,獎賞并用酒肉犒勞軍隊將士,把昌國封給樂毅,封號叫昌國君。當時燕昭王把在齊國奪取繳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樂毅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這時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兒子立為燕惠王。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后,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只兩個城邑罷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準備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憂的,只怕別的將領來。”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并召回樂毅。樂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后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齊國田單后來與騎劫交戰,果然設置騙局用計謀迷惑燕軍,結果在即墨城下把騎劫的軍隊打得大敗,接著輾轉戰斗追逐燕軍,向北直追到黃河邊上,收復了齊國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齊襄王從莒邑迎回都城臨淄。燕惠王很后悔派騎劫代替樂毅,致使燕軍慘敗損兵折將喪失了占領的齊國土地;可是又怨恨樂毅投降趙國,恐怕趙國任用樂毅乘著燕國兵敗疲困之機攻打燕國。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同時向他道歉說:“將軍誤聽傳言,認為跟我有嫌隙,就拋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將軍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對得住先王待將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呢?”樂毅寫了一封回信給惠王,信中說:我聽說善于開創的不一定善于完成,開端好的不一定結局好。從前伍子胥的主張被吳王闔閭采納,吳王帶兵一直打到楚國郢都;吳王夫差不采納伍子胥的正確建議,卻賜給他馬革囊袋逼他自殺,把他的尸骨裝在袋子里扔到江里漂流。吳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張能夠建立功業,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里而不后悔;伍子胥也不能預見君主的氣量、抱負各不相同,因此致使被沉入江里而死不瞑目。我聽說古代的君子,絕交時不說別人的壞話;忠良的臣子離開原來的國家,不洗雪自己的罪過和冤屈。我雖然無能,但多次聆聽君子的教導了。所以獻上這封信來把我的心意上報(讓您知道),
希望君王留意吧。于是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于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樂毅死于趙國。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